海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条绿飘带黄河故事鹿鸣新闻 [复制链接]

1#

今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加快落地。中原大地上,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绿底”长卷开始徐徐展开。依法护河,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陈年积弊被一举清理。沿黄各地生态廊道建设如火如荼,黄河母亲梳洗旧颜,披上“绿裳”。

从黄河入豫第一村杨家村沿河下行就是函谷关。函谷关景区内绿树掩映、河湖相连,其中有一个湖名叫“上善湖”。据景区讲解员介绍,相传老子在这里写下《道德经》,湖的名字取自“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为水博爱无私,滋养万物。

过了函谷关,走上黄河廊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生态之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彰显,沿黄廊道草木丰茂,水鸟在湿地里觅食,游人沿廊道游赏……这只是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的一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门峡是黄河进入中原的首个地级市,黄河上建起的第一座大坝就位于该市,但三门峡还是个煤、铝、黄金等矿产丰富的资源性城市。曾经,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跷跷板”上,开发“高高在上”。

年9月,国家提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护航的生态保护,开始在“跷跷板”的那头蹿升,三门峡市“百里黄河生态廊道”规划出炉。

据三门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海龙介绍,廊道规划总长度约公里,未来将建成沿黄公里绿网,修复21.6万亩湿地,形成50万亩高标准农田。这些美景正是在“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中催生的。

绿色的回归,使黄河为中原大地系上一条“绿飘带”。感知变化的,除了沿黄群众,还有各种野生动物。在黄河三门峡段,每年10月,大批的白天鹅都会准时从蒙古国和西伯利亚地区飞来越冬,今年的“部队”已经到达。

12月6日,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沿着黄河廊道向西,在后地湿地天鹅湾观赏点,河面上遍布了上千只白天鹅畅游嬉戏,它们时而振翅而起,时而头颈入水觅食。

“随着黄河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抵沿黄生态廊道栖息越冬。”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刘文祥介绍,目前示范区内沿黄湿地的白天鹅集聚数量已达多只。

“十多年前,白天鹅的数量一度减少到只有几百只。”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管理处负责人董帅伟说,环境改善后,去年在黄河湿地保护区监测到的白天鹅已达一万多只,“今年来得更早,也比去年同期更多。”

黄河变绿,也让许多“生态流亡”多年、难得一见的珍稀动物重新回到“母亲河”的怀抱。据河南多个沿黄地市的动物保护部门介绍,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开始在洛阳、三门峡等地的湿地被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也在孟津黄河湿地频频现身,最多时达到68只。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珍贵的精灵让古老的黄河焕发出青春色彩,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摄影着,沿着黄河廊道观赏人鸟祥和的自然美景。

左手黄河碧波荡漾,右手几十米宽的绿廊起伏蜿蜒,黄河在三门峡有多长,与她同行的绿廊就将延伸多远,像一双臂弯把三门峡轻轻环抱。

作为全省6个“样板”工程之一,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工程自2月底开工建设,6月底已完成一期工程44.7公里,目前自大坝至函谷关公里,已经全面连通。三门峡百里生态廊道融合着城乡经济发展,让绿色生态和黄河文化正成为城市和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黄河三门峡段的生态改善只是黄河河南段生态之变的一例侧影。今年3月12日,河南省规划的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集中开工。工程包括具有生态涵养、湿地保护、田园风光、高效农业等功能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项目18个,国土绿化面积24.7万亩,建设生态廊道.83公里,投资额.85亿元。

从黄河流入河南的第一站三门峡,到黄河“豆腐腰”“地上悬河”所在的郑州、开封,再到流出河南的濮阳市,沿途可以看到,沿黄生态修复和廊道建设如火如荼,短短半年多时间,各地廊道建设已初具规模,“母亲河”的“绿裳”渐渐织密。

“变化太大了。”55岁的郝勇是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稻乡南北堤社区主任。南北堤社区离黄河大堤很近,总喜欢到黄河边走走的他,提起现在的黄河,语气里都洋溢着喜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悦来自“清净”。“以前,河里有搞餐饮的、捕鱼的,还有抽沙船和快艇,滩里有取土的、挖沙的。没想到一两年,就从乱哄哄变清净了。”郝勇说。

群众感受到“清净”的背后,是河南省肃清黄河“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的“铁腕”。年,河南省发起“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行动,年大规模实施。以郝勇所在的开封市为例,截至今年9月底,开封市已先后清理整治黄河“四乱”问题个。

没有“清净”的黄河,就没有千万群众的安居乐业。黄河开封段的变化正是河南省“铁腕”持续推进黄河“清四乱”的一个缩影。来自河南省水利厅的数据显示,年8月黄河“清四乱”进入大规模实施后,河南仅5个月就新排查整改“四乱”问题个;今年4月下旬,河南开展“清四乱”歼灭战,截至9月15日,累计新发现问题个,整治解决个。

黄河“四乱”积弊已久,快速“清乱”离不开制度创新。为根除“四乱”顽疾,河南探索出“河长+检察长”携手护河的新路。

法律高悬,今年7月16日,郑州市中牟县人民检察院收到县河长办移交的线索,反映该县一段黄河大堤内存在大量建筑垃圾。检察部门快速核查后,立即向当地乡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建议清除垃圾并恢复生态地貌。8月4日,治理工作结束,当地政府、河长办和检察院联合验收。

在“河长+检察长”制度推动下,一大批黄河生态破坏案件被查处。年以来,河南省黄河流域检察机关共批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件人,提起公诉件人,监督公安机关立案34件41人;受理黄河流域公益诉讼问题线索件,立案件。其中,检察机关自行摸排件,立案件。

今年9月15日,鉴于“河长+检察长”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河南省将“河长+检察长”制改革全面推向全省和辖内所有河流。

郑州市惠济区,曾经是采砂场、小作坊、农家乐、渔家乐的聚集地。如今在惠济区黄河岸边,防护林保护着漫长堤岸。

黄河孟津段、吉利段,水碧绿,天湛蓝,成群的候鸟栖息。近年来,洛阳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把黄河建成水清岸美惠民的生态幸福河。

封丘陈桥东湖湿地,清澈的水域与随风摇曳的芦苇成为黄河生态廊道建设迷人的风景。目前,陈桥东湖已发现鸟类共计种,东湖野生兽类有12种,植物种。

从“清四乱”到“筑绿廊”,持续的生态修复,唤起了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同时也为中原大地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渐成中原“绿飘带”的黄河,也为中原大地高质量发展打下厚基础,注入新动力,铺上新底色,带来新机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旅产业率先捕捉到商机。随着黄河生态持续向好,亲近“母亲河”的游客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从文化遗迹到生态廊道,再到小浪底等水利工程,都是他们“打卡”的热门地。

基于黄河深厚的文化、生态禀赋,河南省委省政府围绕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提出打造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带。

沿线黄河廊道,东到渑池西到函谷关,可以看到仰韶文化从早期到中期多种形态的变化,可以参观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村遗址公园、庙底沟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更不用说,还可以看虢国文化、道家文化,一路上多姿多彩,穿越年中华文明史。

据了解,目前河南省沿黄区域已建立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沿黄各市新建湿地公园8处,保护湿地面积17.2万亩。通过推进湿地保护立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行动、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深入推进河长制为抓手,压实沿黄各级河长责任,认真排查问题,加大整改力度,保护好母亲河,打好黄河‘清四乱’歼灭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1月5日,河南省河长办副主任、省水利厅副厅长任强表示。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中工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