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甲子春华秋实六十载学术青春国际新闻界 [复制链接]

1#

年5月8日,“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期刊主编论坛暨《国际新闻界》创刊六十周年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等主办,《国际新闻界》编辑部承办。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两位前任《国际新闻界》主编以及17位来自新闻传播学术领域相关期刊的负责人参与了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主持。会议主要围绕《国际新闻界》发展历史、学术期刊办刊经验与学科建设、当前学术热点几块内容展开。

与会嘉宾合影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她代表主办方欢迎各位主编、专家的到来,并对《国际新闻界》创刊六十周年表示祝贺。她梳理了历任主创人员的贡献,对《国际新闻界》良好的历史传承表达了肯定。

王润泽教授致辞

刘海龙教授也指出,六十年来要感谢太多人,在杂志发展历程中,尤其是蒋荫恩、张隆栋、程曼丽、陈力丹四位老师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海龙教授主持

两位前任主编程曼丽教授、陈力丹教授分别回顾和分享了自己在任时期杂志的发展状况和难忘经历。

程曼丽教授于年至年期间担任《国际新闻界》主编。在她的任期上,她重新将杂志带回到学术的轨道,在来稿质量、学术规范上下功夫,不断扩大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在最初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她一个人负责了从约稿、改稿、排版、校对、印刷以及发行、广告的全部工作。随着杂志不断规范化,杂志慢慢有了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固定的发行渠道,学院的博士生也加入到编辑队伍中来。杂志也开始逐步推行审稿制,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话题。

程曼丽教授发言

陈力丹教授于年至年期间担任《国际新闻界》主编,在他的任期上,杂志继续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国际新闻界》从介绍国际新闻业概况的刊物,转变成新闻传播学的综合性期刊,向更为广泛地为大传播领域的研究人员、从业人员和有志迈向传播领域的青年学子们敞开大门。在陈力丹教授的任期上,刊物前后经历了四次改版,电子审稿系统逐步上马。为杜绝学术腐败,杂志大力贯彻实施双向匿名评审制度。与此同时,杂志的人才储备力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审稿专家、责编队伍不断扩大,周俊、刘海龙、张迪作为主编助理加入到编辑部中。栏目主持制度、每期话题也成为新的亮点,杂志的成长也换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肯定与资助。最后,陈力丹教授指出希望本学科的各个期刊要防止“内容方面精致的平庸”与“方法论方面的炫”两个不好的倾向,也希望《国际新闻界》早日成为A刊。

陈力丹教授发言

会议下半场的圆桌讨论主要围绕“建党百年与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学术热点”展开。

第一组圆桌论坛由中山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张志安教授主持,他提到,“新闻学界的主编是什么样的,新闻学界的刊物的质量是怎么样的,我们这个新闻传播学界的学术水平和我们这个学术共同体就是什么样的”。

张志安教授主持

《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唐绪军、《新闻大学》主编张涛甫、《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新闻记者》主编刘鹏、《当代传播》主编郝红和《新闻界》主编邓树明参与了对谈。虽然不同杂志处在不同的结构中,面临各种限制,但各位主编的发言仍然体现了他们的自主性与创新性。无论是突出学理性还是应用性,他们都严把稿件质量关,扶持学者,推出新人,给予青年学者更多的机会,不断发挥引领、开拓、前哨的作用。与此同时,主编们也提出了诸如如何重建学科主体性、如何从长线考虑重大问题、如何创新专题策划等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期刊负责人发言

第二组圆桌论坛由《新闻春秋》主编周蔚华教授主持。《全球与传媒学刊》主编陈昌凤、《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刘金波、《新闻与写作》主编梁凤鸣、《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冯建华、《南京社会科学》副主编虞淑娟参与对谈。如何引领本学科的发展、形成自身特色成为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