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lpqpaq5/浅谈《宣传》
《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
刘海龙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年1月
对立志在传播学领域“大有作为”的考研学生来说,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研究方法的使用,还是对基础概念的探讨,都有不少创新之处。
然而,如果只是单纯自己死读书的话,可能无法完全了解此书的真谛。
没有人能够比作者更了解自己写的书,年5月20日,刘海龙老师在“思想云呼吸”——系列读书会,对自己所写的《宣传》一书进行了解读。
截自“remix计划”
▼
在此次读书会中刘海龙老师主要探讨了以下2个问题:
我们如何来描述“宣传”?不同群体的人分别是如何表述“宣传”的?
宣传观念的正当性是怎么被赋予的?
1.上图所展示的是关于宣传的话语,为什么宣传的话语如此多变?
宣传刚诞生时,曾被看作是维护民主的武器。但是自由知识分子们很快就意识到,为了追求传播效率,宣传侵犯了个人的自由,更为关键的是,这种侵犯不是通过外在的强迫,而是在言论自由的旗帜下,在接受者意识不到的情况下,改变了个人的信息环境或选择的标准,使其资源产生了宣传者需要的观点和行为。
在他们看来,这动摇了民主制度的两个重要前提:理性的公民和观点的自由市场。如果公民的自由选择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控制,那么民主就变成了建筑在沙滩上的建筑。
加之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率先建立了大众教育与宣传部,并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在英语里,宣传(propaganda)这个词慢慢地带上了负面感情色彩。
避免使用一个概念容易,彻底消灭一种已经扎根于现代社会的实践却很困难。于是图中列举的这些概念和关于宣传的话语大量出现,它们虽然与“宣传”划清界限,但都指向了“宣传”的所指。
失去了能指的宣传符号自由漂浮,不断寻找与新能指结合的机会。为了区分以新面目出现的宣传和原来令人厌恶的宣传实践,一种种新的知识出现了。
2.宣传观念的正当性是怎么被赋予的?
正当性(legitimacy)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Weber)提出的概念,用来说明政治权威性的来源。
韦伯认为,政治的权威性不是制度必然赋予的,当然更不是通过武力强迫实现的,它必须依赖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共同的信仰,或者说每种支配形式都应包含最起码的自愿服从的成分。
在韦伯的政治正当性概念中,宣传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漏洞。因为民众对权威的信念有可能受到宣传的左右,所以它很难成为评价权威是否合理的终极标准。
伯格和卢克曼把正当化分成四个层次
/p>
◆第一次层是语言上客观化,即对某一对象进行命名。一旦被命名,对象就成为一种不用解释的理所当然的存在,因此这是一种不证自明的正当化。当有了“宣传”这个概念时,人们便假定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第二个层次是初级的理论前提。这是一种指涉日常经验层面的具体事例。比如当人们听到“宣传”这个概念,并能够把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个具体实践联系起来,产生诸如“广告就是宣传”、“宣传就是撒谎”等具体的判断,便完成了这一层次的正当化。
◆第三个层次是解释性理论。这标志着形成了比较系统、理性、抽象的关于某个对象的知识。比如对宣传和非宣传的清晰界定、对宣传的社会功能的总结等。
◆最后一个层次是符号宇宙。它意味着把前面三个部分的正当化过程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从概念到日常经验,再到抽象认识的自洽的知识体系。人类所有关于宣传的经验都可以在这个知识体系中得到完美的解释。
在本书中我们建议大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