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去看看海龙屯 [复制链接]

1#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pf/a_5059033.html

早就听说过,海龙屯值得去。

作为遵义人,不去看看是说不过去的。

毕竟人家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了。

请问贵州有几个?中国又有多少?

今天就带孩子去。

到山脚都十一点了。

“海龙屯是亚洲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事城堡。请问老师从哪里来呀?”一位老头儿主动和我们搭话,很是热情,普通话还不错。

我家离这里就百把公里,但这还真是第一次来。

“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曾经就住在海龙屯山上……我姓刘,今年72岁了。”老头儿见我们没多少反应,继续自我介绍着。还说:“海龙屯啊!两分看,八分讲……”

明白了。

这是在揽客,做导游。

我走的地方不多,还真是第一次看到一位老大爷出来做导游,还七十多岁了。

老头儿个子不高,瘦瘦的,满脸皱纹,头发短,黑的不多,一说话就笑。

本地人,笑,善意的,72岁……

这些东西让我瞬间在内心得出结论:老头儿是靠谱的。

尽管没有那些长相精致普通话也标准的年轻导游“养眼”,但我瞬间被老头儿的朴实打动了。

成交。

“讲海龙屯啊,我得首先说一个人,叫杨端……”老头儿正儿八经开始介绍了。

我喜欢这种“原生态”的讲解。

“公元……(具体多少年我忘了,老头儿说得很清楚),杨端从山西率兵收复并掌管播州,播州就是遵义这边,为了保存并壮大自己的实力,便于与其他部族作战,他就到处寻找易守难攻的兵家之地,最后选中这里,你看前面的山多险……”老头儿走在前边,时而停下脚,手指着大山。

老头儿的手很粗,我是看清楚了的,就是一双老农民的手。

“这是第一关,叫铜柱关,你看几百年了,还是这个样子……旁边就是高高的城墙,一直到上边……”老头儿手扶石墙,有青苔。

关口不大,一块一块石头,缝里好像什么也没有,我反复看了,结实得很。

冷兵器时代,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御。

“这里是一块操坝,就是屯兵操练的地方。”过了铜柱关,上面就是一块平地,杂草半人高。

往上走,就是一幢老木房子。

“这些都被征收了。”

用来作景区管理使用。

其中就有改成厕所的。

“爸爸,好累哦!”儿子跑不动了,但还是走在前边。

他对老头儿的讲解不感兴趣。

“我们马上就到歇马台了,休息一下,娃儿走累了!”老头儿担心儿子走不动,提议要歇会儿。

其实,我的衣服都湿了,女儿一直在怀里不下地。

“歇马台就是当年不管是骑马的还是坐轿的,就到这里了,上边的路都得走。”老头儿一直都在前边,好像一点儿都不累。继续说:“这就体现了屯上主人的高贵,你们都是朝拜者。”

“妈妈,我要吃东西。”女儿饿了。

备了些水果,听说来回要三四个小时。

“这个先给老爷爷哈!”妈妈把削好的苹果递给女儿。

女儿有点儿害羞,走过去没有说话,手伸给老爷爷。

“路上粮,不能尝。”老头儿脱口而出,摆摆手,“路还远,乖你们吃哈!这两个娃儿都乖!”

的确还很远。

好不容易到了最险的一段——天梯。

台阶太高了,又陡。

台阶之间,还是个斜坡。

“这个可有讲究了。每步五十公分高,三十六步。你们看这个斜坡,为什么?一是下面难爬;二是上面滚石头。这就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女儿蹲在地上,她才不听老头儿的。

好像在石缝里发现了什么,至少玩了十分钟。

哥哥都爬到前面去了。

女儿不服输,非得要自己爬。

站着比台阶高不了多少,还有个斜坡,一只脚使劲往上翻,双手撑在地上,就像翻老家的大门槛,一边脸都贴在石头上了……

这是非常危险的,我在下边双手张开,怕她摔下来。

但始终不准我靠近。

这就是孩子,不行的非得要做。

一路上的小台阶不走,这个时候偏要梳个“光光头”。

女儿成功了。

硬是一步一步爬上去了。

尽头又是一关——飞虎关。

拱形关口,石头壁上是青苔,缝里有杂草,长势很旺。

为何叫飞虎关?听老头儿说,这是隐喻骠骑将*杨应龙的虎威。

杨应龙又是何人?且听老头儿慢慢道来。

“杨应龙这个人啊!人高马大,英勇善战。从小就聪明过人不得了。但这个人又太过骄狂(注意这里不是“骄傲”也不是“狂妄”,这是老头儿的原话),阴险狠*,野心大,想当皇帝……”老头儿在一块大石上站着,上面滴滴答答的岩石水,至少讲了五分钟。

儿子跑过去接水喝。

“可以喝。滑得很哟!”老头儿赶紧提醒,石头上的确长满了青苔。继续说:“他一共娶了五个老婆,最后栽在二老婆身上……他大半生红得要死,皇帝没做成,被中央*围剿,这就是著名的‘平播之战’。最后他看到大势已去,不愿被俘虏就上吊了,49岁……”

新王宫,一片废墟。

这里曾经的辉煌,在一块一块的石头上,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到,或者依稀想到。

“殿宇、宫室、厅堂、仓库、营房……你们看嘛,这些都还在,还有书房……”老头儿站在水井边上,指着一级一级的平台,这是考古队发现的。

很多专业名词,我是没听懂的。

“爸爸,我要回家。”女儿瞌睡早就来了,在我背上趴了好一会儿,歪过来倒过去的。

女儿是真的听不懂。

太阳大,晒得很。

于是,下山。

“我经常给来这里的年轻人讲,一定要从杨应龙身上学到三点……”老头儿还是走在前面,下山的路上在左边,“一是不能骄狂,二是不能野心太大……”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是真的。

我背着女儿,两脚打颤。

老头儿在前面很远了。

第三点呢?是我没听到?应该是我忘了。

“你是老师,一定要把这些讲给学生……”老头儿的声音很大,是在叮嘱我。

山脚到了。

原来,老头儿是在跟我道别。

我们坐在“小火车”上,挥一挥手,不带走任何东西。

除了老头儿的声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