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访纪实摄影家解海龙一好照片一定要 [复制链接]

1#

上世纪80年代末,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成为希望工程形象标志。苏明娟清澈而渴盼的眼神感动了全社会爱心人士,再次激活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这位胸怀大爱的摄影家,是我们衡水人。

年12月7日,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随着卫星升入太空!

11月13日,解海龙亲自把“大眼睛”照片送到了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他参观了卫星装配间,体验航天员升空感受,在希望工程的画册、报纸和照片上签名留念,把希望工程精神留在了天仪青少年航天教育基地。

卸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一职已经有几年了,解海龙的日程依旧排得很满,采风创作、写作出书、在各地讲课办展等各种活动,让他一天到晚忙忙碌碌。

……

提起希望工程,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大眼睛”,解海龙创作的这件标志性摄影作品几乎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曾有作家这样写道:“如果把希望工程比喻成一顶*帽,‘大眼睛’就是帽徽。如果比喻成一本画册,这就是封面。如果比喻成一个人,这张照片就是面孔。”

问及这么多年一共拍了多少张照片,解海龙说,可能也就二百来张是自己认为这辈子能留下来的——“数字不能拿来衡量水平。我们知道,‘留得住,传得开’,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照片。”

科技进步了,人们的思考却少了。数码时代的影像泛滥,让解海龙感觉很无奈。“我们过去是想好了之后再摁快门,一个胶卷就36张片子,不能像现在似的咔咔就拍,过去胶片时代花不起那钱。数码时代成本降低,人们拍摄变得随意,其实很麻烦。拍得越多,出片子反倒越难。这是一个反比。”解海龙最初拍摄希望工程的那套片子,办展览用了60张,是用70个胶卷拍出来的。他拍了一年多,跑了12个省,去了28个国家级贫困县。

关于摄影器材,解海龙说,我们现在搞新闻摄影,手机已经够用了,而且隐蔽,更能拍到真实的东西,专业相机容易暴露目标。不过一些特殊的场合题材,比如体育、*事、舞台等,还是需要用到专业相机。商业摄影中,拍摄巨幅的艺术照片需要很高的精细度和品质,现在手机还做不到。二者算是各有所长。

“不要刻意追求那种纯技术的东西!我们讲新闻纪实摄影,简单得很。脑子里想的全是事件,而不是技术。现在的好相机,你拿起来根本就不用对焦,都是自动到你脸上——追脸。有什么问题,工程师都能给你解决。科技太发达了。你需要思考的就是拿着相机要拍什么,为什么要摄影。”

“我们拍片子一定要有想法。你是要拍个专题、讲述一个故事,还是要回访曾经拍摄的对象?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